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我们严格执行患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院内诊疗、患者转运、隔离治疗、医务人员防护、医废管控等方面工作规范,坚持中西医结合,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市卫健委主任谢强介绍,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全市已建立392家发热门诊,截至2月3日24时,全市发热门诊累计38310人次就诊,累计留观病例1135人次。
谢强介绍,此次成都落实集中治疗策略。按照分散接诊、集中收治要求,全市汇聚国家、省、市专家资源,组建了包括呼吸、重症、放射、护理等专家组成的8个医疗救治专家组,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治疗,尽最大可能减少死亡率。同时发挥5G优势开展远程诊治,1月26日市公卫中心与华西医院开展5G远程会诊,1月31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启用5G院内会诊系统。
谢强还表示,目前正对市公卫中心进行装修改造,该项目将于2月8日完工,装修改造完成后将新增负压床位370余张。并要求各区(市)县在现有定点医院基础上,准备一家具有50—100张床位的医院,收到接诊指令后,能立即接收患者。
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成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截至2月3日24时,全市设置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77个,可容纳4678人,届时还将根据疫情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截至2月4日24时,累计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1632人,已解除医学观察766人,在管密切接触者866人。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普通发热病人、疑似病人、确诊的普通型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四类需医疗救治病人,成都分别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同时,我市已确定了超过1000张床位的后备医院方案,将根据救治需要递次启用。
医疗物资供应:
12户企业正在实施扩产扩能 保障口罩等生产
“经信系统成立了6个科研攻关组,组织整合全市资源,对医用N95口罩、一次性防护服、门式测温仪、医用护目镜等开展研制生产攻关。”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介绍,截至2月4日,全市有7户口罩企业,8户消毒用品企业,1户测温仪企业,1户隔离服企业开工生产,累计生产口罩364万只,消毒用品180万公斤,测温仪4164只(台)。同时,12户企业正在实施扩产扩能,23户企业正在准备新上产能,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攻关取得突破,已经或即将开始生产。
此次疫情防控所需的应急物资数量大、种类多。陈志勇说,在组织市内企业加紧生产的基础上,市商务、医保、经信等部门还着力抓好紧缺物资的国际、国内采购,通过跨境电商、驻外商协会、境外团体个人和全国商贸网络、供应链产业链关联企业等多渠道,联系美国、韩国、德国、日本、印度、苏州、东莞等地应急物资生产及销售商,想方设法加大国际国内物资采购力度,启动紧急采购程序,采取“先预拨后结算”、包机运输等方式,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增大物资保障和市场供给。截至2月4日,市上统一从境外采购物资到货口罩24.7万只、防护服9.3万件、防护帽20万只;从境内采购物资到货口罩107万只、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30万双、测温仪320只(台)、医用隔离衣600件,这些物资的运抵一定程度缓解了全市医疗和一线窗口为市民群众服务人员的应急需求。
陈志勇还表示,针对应急物资总体短缺的情况,成都市重点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防护和病人救治需要,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商场超市、公安交警等一线窗口单位的防控防疫需要,各连锁超市、商场药店、商贸机构也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积极组织货源,千方百计保障市民个人防护需要。“随着我市口罩生产产能逐步恢复,外购口罩的逐步到货,我们也正会同商贸机构,加大对市民口罩需求的供应。”陈志勇表示,同时成都正积极协调省外、市外加大供应量,加紧物流运输,力争尽快缓解小包装个人消毒用品的供应紧张。
具体详情联系航天检测林经理:;